63365  > 政策法规  > 林业政策

以种为本精心布局 科技创新促林木种业嬗变——《主要林木育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5年)》解读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板  发布时间:2017-01-09


  中国绿色时报12月29日报道(记者 尚文博 通讯员 陈列) 林以种为本。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制定主要造林树种、珍贵树种等林木中长期育种计划,重点突破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这份文件的出台,为我国林木种业和种业科技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2014年开始,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结合当前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我国林木育种的战略需求,集结国内顶尖的林木育种专家,组织编制了《主要林木育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5年)》。《规划》于今年正式印发,成为我国首部林木育种创新专项规划,绘制了未来10年我国林木种业大发展、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贡献力的宏伟蓝图。

  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对《规划》内容进行了解读。

  聚焦四大战略需求

  十年规划应运而生填补空白

  《规划》被视为未来10年我国林木育种创新的行动纲领。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表示,育种规划农业上早有,实际上林业更加迫切,在多功能林业发展策略下,良种是根本。《规划》填补了我国林业多树种、多目标育种创新战略规划的空白,从"源头"规划,在"源头"创新,解决了种质问题,很多瓶颈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规划》制定的重要指导思想。《规划》立足国家战略,强化顶层设计,重点聚焦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木材安全、支撑粮油安全、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四大战略需求,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国家方略,加强培育经济林良种和木本油料作物。基于"立足发展需求,明确战略布局;完善创新体系,实现重点突破;坚持长短结合,保障稳步发展"的基本原则,对林木育种创新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四大战略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动品种创新和更新换代。通过选育抗干旱、耐盐碱、抗病虫等林木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支撑;通过选育高产优质林木新品种,提高森林生产力,增加木材供给,为保障国家木材安全提供支撑;通过选育高产优质高抗木本粮油新品种,提高木本粮油产量和效益,为国家粮油安全提供支撑;很多国际林木种业企业加紧布局抢占中国市场,也促使我国必须加强主要林木育种创新,提高我国林木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是我国林木育种领域的专家和规划编写组组长,具体组织了林木种业科技需求调研与规划起草工作。他表示,我国林木种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规划》客观反映了我国林木种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种业创新的战略需求和制约种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所提出的战略目标将为促进我国林木种业创新发展,带动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以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推进五项重点任务

  问题导向抓住育种研究"牛鼻子"

  以杨树为例,一个育种周期需要8-10年。如果一个人30岁开始从事育种工作,"育三代"就该退休了。从育苗到开花具有长期性,从造林到性状选择也具有长期性,而林木育种创新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长期性问题。

  "《规划》抓住了林木育种研究的'牛鼻子'。"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提出建立长期育种基地,不仅回应了育种专家的呼吁,更是满足了林木育种研究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围绕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优良品种选育和种苗培育、林木良种繁育与推广、林木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种业产业发展等五大领域,谋划部署重点任务,以期彻底解决育种的长期性问题。

  找准关键科技问题是《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张守攻表示,《规划》以种业需求和制约科技研发的长期性问题为核心,布局了重点创新任务,强调高水平育种创新平台建设与长期育种基地、良种区试基地和良种基地等的协同发展;构建林木良种多元化、规模化的生产供应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国家良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和企业结合的林木良种生产与繁育基地;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建设,构建林木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上下游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产业链创新体系构建与强化良种生产单位的地位等。这些任务的实施将对攻克我国林木种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促进种业全面创新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实施六大科技工程

  科研、应用相脱节有望解决

  近年来,我国林木育种的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和效益仍不能满足林业发展需要。结合多功能林业的特点与全面创新发展理念,《规划》实施生态抗逆树种育种、速生用材树种育种、珍贵树种育种、经济林树种育种、观赏植物育种和竹类植物育种等六大种业科技工程。

  "注重协同创新与强调成果转化实效是《规划》亮点。"尹伟伦表示,在科技工程规划上,将科技成果的集成示范作为工程实施成效的重要标志,将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与之密切结合,确保了科技成果的及时示范展示,为进一步的转化与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林木种质创新的保障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建设,将转变现有林木种业科技创新的资源分散、内容重复、研发低效、转化乏力等问题,有利于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而实现林木种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六大种业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供了更多路径。"张守攻认为,科技工程不仅能带动林木种业上中下游产业发展,同时将为农民通过发展、经营林业实现脱贫致富提供更多机会。《规划》针对种质资源、品种创制、良种繁育、种苗推广等重大技术环节,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进行全产业链系统布局,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注重推广应用,推动产学研全链条一体化。

  强化五大保障措施

  全面支撑我国林木种业做大做强

  "如果没有保障,队伍要散、资源要丢。"这是林木育种科技工作者的普遍担忧。

  尹伟伦强调,林木育种具有公益性和长期性,需要政府的稳定投入保障和持续研究。《规划》提出了统筹优势资源、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稳定支持、鼓励协同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五项保障措施,引导各类资源要素优先向林木育种创新聚集,积极促进国内外多样化的科技协同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加强育繁推一体化经营等制度,是通过开放、共享促进林业种业创新发展的有力保障。

  保障措施关系到规划任务和科技工程的实施成效。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强调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将林木育种作为推动林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探索"工程+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等现代林木育种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模式。在财政投入方面,加大对林木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种质资源保存、长期育种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创新平台建设与维护等投入力度,加强对生态脆弱区林木良种繁育与推广的资金支持。鼓励协同创新,推动建立产学研合作组织。鼓励国内优势林木育种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林木育种创新和种业生产经营合作。

  林木良种作为林业生产最基本、最核心的生产资料,是林业发展的基础。《规划》的出台,承载着广大林木育种工作者对各项工程和措施落地生根的企盼。未来10年,相信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我国林木育种创新跨越式发展目标可期。

信息来源:63365 | 责任编辑:63365管理员